位於西麗留仙大路北側的深圳大學總醫院,從前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前往就醫一直不便利,距離最近的塘朗地鐵站有2.2公裏,出地鐵後步行需求近20分鐘。本年5月,市交通運輸局針對處理就醫出行難,關於該區域的公交配套進行了優化,開行了我市首條就醫便民公交接駁專線B617線,打通到達醫院的「最終一公裏」。
「過去從地鐵站去醫院,需求步行幾公裏,旅程很長很辛苦。現在有了接駁的B617,『一腳下地鐵,一腳上公交』,5分鐘就能到醫院,可便利多了。」每個月要到深大總醫院進行康復醫治的市民黃阿姨告知記者,公交車站就直接設在醫院門診部門口,無縫接駁,在門診部大廳出口處,張貼了奪目的乘車指引標識,進出醫院的市民一眼就能看到。「公交接駁地鐵,這樣的公共交通『組合』讓出行更便利!」
本年上半年,圍繞「減低效、優服務、提功率」的政策,市交通部門經過滾動開展公交線網優化,繼續改進市民公交出行體會。據統計,到上半年已累計優化調整公交線路59條,其中開行主要用中小巴的接駁線路21條,有用處理了大學城、深大總醫院等15個片區市民交通接駁需求。
此外,交通部門選取了125條公交線路試點準點服務,施行10組「幹線+接駁線」免費換乘措施,在5條精選線路試點「呼應式停靠」,有用提高了市民公交出行準點率和公交運營速度。
改進「堵點」
全市擁堵重點區域分類整治關於市民日常通勤出行來說,最頭疼的工作莫過於「我每天走的那條路經常堵」。記者獲悉,本年,治堵被繼續納入市政府民生實事,全年將打通100個擁堵節點。上半年一系列擁堵辦理舉措在全市鋪開,一批令市民頭疼的長期「堵點」被打通。
觀光路東行往梅關大路匝道是龍華區福城、觀瀾片區連接梅關大路、外環高速以及福田、東莞等區域的重要通道。改造前,該匝道僅有1條行車道,但高峰期每小時標準車流量達2148輛,早晚高峰期「必堵」,車流排隊長度可達300米,均勻等候時長8分鐘。
經過上半年改造提高後,這兒變成了兩車道,采取了大車單道行進、小車雙道行進的方法科學通行,通行能力由此提高了50%,上梅關大路的均勻時長也縮短至約4分鐘。每天上下班需求路過此處的市民,終於能夠跟堵車說「再見」了。
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楊少昆 攝光亮區東長路本年被列為辦理擁堵重點路段。經過市交通部門上半年的整治,這條南北向主幹道市民駕車通行現在已十分「絲滑」。「現在的東長路將沿線東環大路、雙明大路、太陽路等道路串聯起來,打通了光亮交通大動脈,極大改進了居民的出行環境,包含周邊小區內部的擁堵。」光亮老居民林先生表示,新路還暢通了馬田、鳳凰兩大片區之間的通連,提高了片區微循環,「去哪兒都更快更便利了!」
據了解,現在,在全市口岸周邊、幹道長期堵點、工業園區重要通道、校園醫院周邊等熱點區域,市交通部門采取分類整治對癥下藥,擁堵緩解已初見成效。
緩解「泊車難」
新增近千個「宜泊車」泊位近年來,深圳繼續完善慢行出行網絡,加速建造補齊我市非機動車道短板,打造安全、接連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。依據市政府民生實事計劃,本年我市將完成約400公裏非機動車道新改建,主要集中在寶安、龍崗、龍華等區域。依據記者了解,到7月底,市交通部門已完成月亮灣大路、梅林路、幽蘭路等一批道路的非機動車道改造,累計總長度約212公裏。
為推動我市「公交都市」建造,促進惠民公共交通優先發展,我市規劃本年對100座以上公交簡易站臺、舊站臺進行標準化改造,進一步完善公交基礎設施。「結合我市公交中途站實際情況,我們出臺了《2023年度公交「四站工程」工作方案》,對公交候車亭的站臺、站亭、站架、站牌進行標準化建造,加強公交安全辦理、改造公交列車化站點等。」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介紹,上半年,全市已完成公交站臺標準化改造41座,提高了我市公交中途站服務水平,改進了市民候車環境。
泊車是司機們最為關心的交通問題之一。為提供優質高效的泊車服務,市交通部門對全市宜泊車泊位的規劃設置以及運行情況進行評估,以此為科學依據來繼續優化全市宜泊車泊位的規劃施行。據了解,到6月底,我市本年已施劃新增宜泊車泊位970個,其華夏特區內243個,原特區外727個,進一步緩解了市民「泊車難」問題。